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刊发“沂蒙二姐” 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6:39:00    

第一本书,刻度着时间,凝结着心血,影响着认知,改变了人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沂蒙二姐” 吕玉霞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她的诗歌启蒙来自《唐诗三百首》,如今的她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农人精神,书写家乡,书写生活的希望。

我读的第一本诗集

吕玉霞

最近,媒体上一句“二姐,您别写了,再写就该进课文了”,让我受宠若惊。我不过是个爱写点“土味顺口溜”的普通农人,却得到这么大的关注。我写的诗,不过是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四季的更迭变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我想对网友说的话,是一种分享。“这是晨起暮落的成果,这是劳苦耕种的答谢,这是汗珠滴落的皎洁”,这就是我的生活,实实在在,充满泥土气息。

跟很多孩子一样,我的诗歌启蒙来自《唐诗三百首》。读唐诗,是在完全不解诗意下的背诵,在模糊的记忆里有父亲的背影。煤油灯下,父亲用粗糙的双手堆砌着地瓜干,一边干活,一边教我,他诵一句,我诵一句。父亲的声音浑厚有力,我一脸懵懂,稚嫩重复。

上学了,我再读《唐诗三百首》,知道了《赤壁》出自杜牧之笔,《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也喜欢上了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还能站在讲台上骄傲地背诵那些经典之作。或许是因为我爱读诗,能在老师面前熟练背诵,小学五年我一直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读初中后,记得学校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很年轻,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他要求每篇古诗文都要背诵,大家站在操场上,背诵古诗文,谁背得好就可以回教室听老师讲解。我总是最早进教室的那几个。因为喜欢唐诗,我还拿家里的土鸡蛋跟同学换小人书版的《唐诗三百首》。因为反复阅读,我的作文也有了很大进步,甚至被老师拿到课堂上朗读。每次,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回家炫耀。

那时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豪迈,总能激励我。唐诗之外,我开始阅读更多的传统诗词,我也喜欢苏东坡。李白、苏东坡让我感觉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可怕。少年的我,曲解“将进酒”的含义,天天幻想着鲜衣怒马、气吐眉扬!

16岁了,我不再上学,把人生的青春时光交给了轰隆隆的织布机,在家乡纺织厂做了10多年纺织女工。我被评上操作能手,获得劳动模范称号,而最开心的是拿到工资的那一刻,因为可以去买喜欢的杂志了。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把看到的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反复品读。那些有温度的文字,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班的晚上、汗流浃背的农忙时节。读着读着,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写文章、写诗。

后来的后来,为人妻,为人母,走过了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柴米油盐的缝隙,阅读总在不经意间给我指引和力量。2022年,我开始接触网络,写了很多小文章。3年里,我学会了拍摄、剪辑、直播,学会了思考,而更大的成长,来自对诗歌的学习。

有人问我,“读书有用吗?你半生已过,还在种地?”也有人说,“读书不给学历,不能找到好工作,等于浪费时光。”我来不及去想,因为属于我的个人时光,大多只有晚上,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书中和诗行里。

田野里,我写下“借您的烤炉把红薯烤香”,“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花红柳绿的宣言。”“落笔千行应华章,美了田园醉了山岗。”我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我看到的农人精神,书写我的家乡,书写生活的希望。

相关文章
  • 中越将举行“携手同行﹣2025”陆军联合训练

    据微信公众号“国防部发布”7月20日消息,7月中下旬,中国与越南将在广西举行“携手同行﹣2025”陆军联合训练。这是中越双方首次开展陆军联训,以“边境地区联合执勤训练”为主题,加强边境执勤经验互学互鉴,进一步深化两军务实合作。

    时间:2025-07-20 13:51:00
  • (夏日蝉鸣处 逐梦向远方)烟台御龙山学校举行五年级学生毕业典礼

    大小新闻客户端(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刁欣蕾)当操场的风卷着栀子花香掠过红领巾,当教室的黑板写下最后一行“我们毕业啦”,烟台御龙山学校小学生2020级学生毕业典礼在不舍与期盼中缓缓拉开序幕。学校领导、五年级全体师生欢聚一堂,以隆重的典礼为孩子们小学时光画上圆满的句点,开启崭新的篇章。副校长

    时间:2025-07-09 21:28:00
  • 姚锡娟:“无线电”延伸出的往事

    电波里的时光,是流动的记忆长河——从收音机里的欢声笑语,到话筒前的声情并茂,不仅串联起艺术成长的轨迹,更沉淀为生命里最温润的刻度。旧时上海老家有一部棕色圆矩形的“无线电”。“无线电”是早年我们对收音机的称呼,它忙不迭地为众人服务,哥哥们要听京戏、音乐,姐姐们要听尹桂芳,全家围坐一起晚餐时,共听滑稽“

    时间:2025-07-08 15:52:00
  • 从东海之滨到雪山脚下:一位教师的援藏之路

    “何老师,历史就是背年份吗?”藏族男孩次仁轻声发问,引发初到西藏昌都三中援藏教师何伟的思考。望着教室里腼腆的面庞,这位来自福建泉州的历史高级教师,感到教育探索已非简单知识传递。2022年8月,何伟成为福建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一员,开始了三年援教生涯。这也引发援藏教师团队的彻夜讨论。他们决心变革

    时间:2025-07-07 12:18:00
  • 外人眼中的老北京

    本期“南都书单”重点向大家推荐一部呈现一百年前老北京风貌的译著《北京纪胜》。英国女作家裴丽珠自幼旅居中国数十年,熟谙北京的方言和市井生活。她以独特的中西双重视角记述20世纪20—30年代的北京风貌,突破传统西方游记的猎奇笔调,以女性细腻且包含深情的文字,写成了这本《北京纪胜》,很值得细读。 “南都书

    时间:2025-07-06 07: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