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字化+博物馆,为观众打开“魔法”之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7:24: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新技术”是分主题之一。如今,从智能导览、直播“云”游,到VR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展示等,“黑科技”正在融入博物馆各个领域,让更多文物“活”起来,突破博物馆物理边界,以更加丰富、鲜活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纹路细节都一清二楚,真是太逼真了!”5月16日,在郑州博物馆“创世王都”展厅内,游客宋女士戴上AR智能导览眼镜后,展柜中的镶金玉铜带钩“一跃而出”呈现在眼前,为参观者开启了“新视界”。

在位于一楼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体验项目中,游客也正在探索“全新世界”。大概300平方米、没有任何设施装置的开阔空间内,几名游客戴着头显,或小心翼翼地向前挪步,或对着空气上下摸索,大家面目表情丰富,一位女生甚至突然惊叫一声。

“真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过一座独木桥不敢往下看,吓得都叫了出来。”结束体验结束后,那位女生兴奋地说。

“通过将虚拟信息与实物实景融合,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就能在眼前‘活’过来,观众戴着VR设备化身成一名‘时间旅人’,随着指引穿梭于丝绸之路上的多个国家与地区,沉浸式感受历史和文化。”郑州博物馆信息资料部负责人邵帅介绍。

从门口的智能导览机器人,到展厅内的数字换装,以及文物的全息投影、3D展示等,在参观的各个环节,数字化技术都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VR、AR、裸眼3D、AI机器人、全息投影、智能AR导览眼镜等是目前博物馆普遍使用的新技术,让观众成为参与者、活动者,从被动观看走向主动体验,提升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吸引更多年轻人、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也为博物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邵帅说,同时,在博物馆管理和运行、藏品管理、观众分析等方面也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撑。

放眼全省,各地博物馆都结合馆藏文物和特色文化,在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应用。殷墟博物馆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打造一个集灯光、图像于一体的演绎空间,引导观众穿越回3000多年前,与商王武丁进行“对话”;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4D影院上演《桑林祈雨》,全息技术让商汤祈雨这一历史场景完成重现;濮阳博物馆推出“AI智能馆员濮小慧”讲解导览……在科技加持下的博物馆为观众打开“魔法”之门,不断刷新群众感官,入馆游客从“打卡式”看展走向“沉浸式”体验,“可玩、有趣、高科技”正在成为文博机构的新标签。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再创新高,这背后离不开技术革新催生体验升级。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文物数字化实验室主任王运良看来,数字技术的普及极大推动了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活化利用,让文物以各种姿态“活起来”,使文物修复保护、传播利用提升到新台阶;VR、AR、MR、3D等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观众有了更加丰富、深入、全面、深切的观展体验,最大程度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使观众可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终端‘云游’博物馆,最大程度实现了博物馆的公共性、公益性。

展望未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有界内人士提出,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的“芯”,要避免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创新更需‘守正’,采用更智能的数字技术核心目的仍在于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历史文明,无论何时要坚持‘以物说话’。”王运良说,博物馆等运用数字技术要在“适度”和“深度”上多下功夫,“适度”是要防止数字技术“滥用”,同时保障文物数字信息的安全;“深度”是指要在持续深入挖掘文物信息、梳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再现、传播真实和富有感染力的历史信息为目的,坚持数字技术是载体、文物信息是内核。

相关文章
  • @苏州人 150万!快来抢消费补贴→

    7月3日至7月7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将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首届“苏州文学周”也将同步登场为了让读者们体验书香文化即日起苏州市文广旅局在“君到苏州”平台发放150万元文旅消费补贴领取指南进入“君到苏州”平台,在专题活动页面注册即可50元购买100元抵用券,每人限购2份,购买后可在第十五届江苏书展期间现

    时间:2025-07-02 09:13:00
  • 让青年与文博双向奔赴 四川博物院“青年之家”正式启动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不仅可以学习如何通过镜头记录文物之美,还可以了解文创产品开发全流程,更有丰富的课程涵盖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听起来是否令人心动呢?如今,这样的景象不再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成为了现实。四川博物院“青年之家”启动7月1日,四川博物院“青年之家”项目启

    时间:2025-07-01 19:16:00
  • 省级荣誉+9!聚龙科中学子在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再创佳绩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记者 方杰日前,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主办,深圳理工大学承办的2025年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深圳市预选赛落幕。此次预选赛共吸引了来自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市的1000余支队伍、2000余名学生参赛。 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学生参加“振‘芯

    时间:2025-06-30 10:44:00
  • 侯爷也爱“扎针”?海昏侯墓发现我国迄今最早钢制医用毫针!

    【来源:江南都市报】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一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海昏侯墓出土的针状金属物被确认为最早的采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是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变的直接证据,对研究中国针灸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玉管及其内的医用针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海昏

    时间:2025-06-26 15:48:00
  • 印度或将引进日本新高铁技术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倪浩】“印度或将引进日本新高铁技术”近日引发多方关注。日本共同社21日报道称,印度总理莫迪或于8月下旬访日,并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进行会谈。访问期间,东京将向新德里出售最新的新干线高铁技术,实现一笔巨额交易。据报道,印度的高速铁路项目计划连接西部城市艾哈迈达巴德与孟买,全长约500公

    时间:2025-06-23 08: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