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今天起,催孩子上学前,可以试试这样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14:51:00    

“医生,孩子就是不去上学怎么办?”作为精神科医生,经常会遇见焦急的父母带着阴郁的孩子走进诊室咨询厌学问题。

家长们常常将“不爱学”和“懒惰”“叛逆”画上等号,殊不知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是孩子内心的挣扎、家庭系统的失衡和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心理需求。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刚上小学的孩子边做作业边拔头发,即将中考却频繁用“头疼、肚子疼”来逃课,为玩手机跟父母大打出手然后几天闭门不出……今天,由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专家为您解析,教您青少年厌学的破解方法。

一、青少年为何更容易“扛不住”厌学?

青少年厌学有其深层原因。孩子们往往面临着多方压力:知识难度的增大、同学间的竞争、父母的期待和互联网上的社会比较等。当这些压力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阈值时,大脑就会启动“生存模式”下的——逃,也就是在孩子看来,不去上学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1.被内卷困住的好学生:

因学业压力而拒学的往往是那些曾经最优秀的学生。“好孩子不能贪玩”被内化成了孩子的一部分,成了自我的枷锁。“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些口号也在无声地暗示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是唯一的解,爱好、友谊、休息都是浪费时间,可事实是空洞的应试机器终将会停摆。

2.何去何从的鸡娃:

强势控制对孩子学习有很高期待的妈妈,工作异常忙碌隐身于家庭的爸爸,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满满当当的课外班,写不完的课后作业……这些无一不验证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妻子对丈夫充满失望与怨念,无人可依,孩子就成了妈妈过度关注的对象和情绪的出口。

3.隐匿于校园的伤痛:

那些被恶意P图传遍班级群的女生,那些被冠以侮辱性绰号的转学生,那些在厕所角落被围堵却噤若寒蝉的孩子……这是无数个在阴影中挣扎的青春。当孤立无援的孩子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时,却得到更令人心寒的回复:“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来欺负你,那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

二、情绪漩涡四阶段;被风暴吞噬的学习热情

青少年厌学问题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类似于心理能量的缓慢耗竭,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典型的发展阶段。

1.冲突酝酿期:

孩子看似正常,每天按时到校,成绩也还不错,但内心已经开始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疏离感。不愿多谈和学校有关的事情,问就是“还行”;休息时就独自待在房间里玩手机,作业能拖则拖。

2.萌芽涌动期:

随着情绪积累,孩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抵触行为。早上起床变得异常困难,“我难受,能不去上学了吗?”;对待学业愈发消极,“反正也学不会,算了”;家中围绕上学问题的争吵越来越多,亲子关系日益紧张。

3.理所当然期:

当抵触未能解决问题时,孩子就会更明显地表现出坚决不上学的态度。即使面对家长的责骂或惩罚,也依旧拒绝上学;如果家长强制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呕吐、头晕、心慌等。

4.固着退行期:

这一阶段孩子不再与家长争执,而是选择完全封闭自己。他们长时间待在房间里,不与家人交流,沉浸在网络世界寻求慰藉,对现实生活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未来失去期待和规划。

三、破解之道:让孩子重新学会和自己相处

厌学问题最后常演变成一场家长和孩子之间由焦虑驱动的“追逐赛”。家长拿着密密麻麻的校外补课表,计算着“每天多学2小时才能赶上进度”;老师在课堂上特意点名,询问“这道题你听懂了吗”。孩子反复被暗示“你落下了”“害怕跟不上”,这些终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会逐渐相信自己“真的不行”,最终选择再次逃跑。

面对厌学问题和复学压力需要“家-校-医”协同干预。除了需要经过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专业评估和系统干预之外,家长的情绪管理和积极应对是关键。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家里孩子的一举一动引发家长的崩溃,家长的焦虑又反噬孩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父母要学会先给自己“松绑”,能真正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这份稳定自然而然也会传递给孩子。当家长把厌学看作需要被看到的求助信号,而不是洪水猛兽时,我们才能帮助孩子重拾对上学的好奇,找到复学的正确策略。“低要求、高接纳”:正确看待和接纳孩子不想上学的感受,尽量平和、理智地面对和处理。当家庭成为一个可以缓冲、涵容情绪的“安全岛”,家长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

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孩子:

1.重塑学习动机系统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连接点。

采用“小步子原理”,设定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如制定“阶梯式回归计划”,从每天去学校1小时开始,逐步增加在校时长。

关注学习过程而非仅仅结果,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赋。

创造“心流”体验:任务难度要与孩子能力匹配,有明确目标和即时反馈。

2.调整家庭环境与期望

提供安静、整洁、光线充足的学习空间。

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保证8-9小时睡眠。

尽可能调整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的期望会适得其反,产生“皮格马利翁负效应”。

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学校情况,寻求专业建议。

3.培养成长型思维

教会孩子大脑具有可塑性——每次挑战都是神经元建立新连接的机会。

使用“尚未”技巧:改变“我不会做数学题”为“我尚未掌握这个数学解题方法”。

分享名人挫折故事,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部分。

4.使用“非暴力沟通”模式: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如:“我注意到你最近晚上都在玩游戏(观察),我有点担心(感受),因为我觉得休息对你的健康很重要(需要),我们能不能一起商量个游戏时间计划?(请求)”。

避免评判和指责,多表达关心和担忧。

少问“今天学了什么”,多聊“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少给“补课计划”,多陪孩子“参加活动”。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出现问题,往往与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人生发展、夫妻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成长议题有关,也需要以此为契机,直面自己的问题,向内觉察和反思。

其实,没有孩子天生不爱上学。厌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青春给家长的提醒——别只盯着成绩,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别逼他们赶进度,先帮他们找回我能行的勇气!

文章作者:王珊、刘竞(主任医师)

来源:北京安定医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 今天起,催孩子上学前,可以试试这样做

    “医生,孩子就是不去上学怎么办?”作为精神科医生,经常会遇见焦急的父母带着阴郁的孩子走进诊室咨询厌学问题。家长们常常将“不爱学”和“懒惰”“叛逆”画上等号,殊不知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是孩子内心的挣扎、家庭系统的失衡和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心理需求。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刚上小学的孩子边做作业边拔头发,即将

    时间:2025-09-03 14:51:00
  • “活久见”的大学生家长会,让人觉得挺奇怪的

    街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发关注。一些网友表示:读大学还开家长会,活久见。对此,该校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通过家长会,学校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和遇到的问题,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离校期间的相关情况”。而除上海交大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

    时间:2025-08-30 07:04:00
  • 开学倒计时,“电子依赖”如何破解?

    暑假期间,孩子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几率大大增加,有的孩子甚至“游戏成瘾”,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刷手机、玩游戏上。马上要开始新的学期,为家长们支招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文字来源:根据公开报道综合整理策划制作:卢俊宇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8-24 11:43:00
  • 13元退款刷屏全网!这家沙县小吃太温暖!

    吃完饭钱却突然被退回账上?还附赠了一句神秘留言…… 近日一段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虽然画面只定格在一张照片上却已收获数十万点赞让众多网友直呼“真的太温暖了!”小刘和小宋是今年到深圳求职的毕业生,8月16日下午,两人一起到深圳龙岗一家沙县小吃店吃饭。两人边吃边商量求职实习的事,吃完饭之后就离开了,在傍

    时间:2025-08-21 19:14:00
  • 他的最后影像,在山体垮塌前转移群众的路上

    “快走!”这是汤伟鹏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8月6日,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山体突然垮塌,治保队员汤伟鹏与同事们挨家挨户敲门,紧急转移疏散群众。房屋开始坍塌时,汤伟鹏用尽全力将同行的彭志良和张桂财推向安全区域。山体垮塌最终导致7人遇难,其中一人就是35岁的汤伟鹏。山体垮塌前汤伟鹏在转移群众的路上,这是同事

    时间:2025-08-19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