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汤 千般滋味,蒙自过桥米线“香”上了《人民日报》
要问蒙自过桥米线
究竟有多惊艳?
小蒙已经夸“累”了
今天
就来看看
人民日报是如何夸赞
蒙自过桥米线的
4月5日(今天)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
《一碗热汤 千般滋味(跟着味蕾去旅行)》
将蒙自过桥米线
再次推上全国“美食榜”

一起来看看原文
↓↓↓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
一碗热汤 千般滋味(跟着味蕾去旅行)
本报记者 叶传增
《人民日报》
(2025年04月05日 第 07 版)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的配菜生盘。
薛莹莹摄(影像中国)
“汤来喽,小心烫!”伴随着服务员的提醒,一大碗热汤端上餐桌。汤色金黄,汤的温度高达90摄氏度,氤氲的汤气散发出浓浓的香气。

“汤是过桥米线的灵魂”。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丽珠坚持每天凌晨起床熬煮食材四五个小时,只为一碗地道的汤。随着热汤上桌的除了米线,还有十几份配菜——鹌鹑蛋、鸡肉、豆皮……“一放鹌鹑蛋,寓意圆满富贵;二烫鲜肉,寓意好运长久……”在王丽珠的指导下,食客按照“先生后熟、先荤后素”的顺序,将食材依次下入热汤。

米线是云南的日常美食。发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的过桥米线,凭借精致的摆盘、丰富的配料、鲜美的汤底,吸引各地游客,蒙自市也被誉为“中国过桥米线之乡”。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过桥米线过的是哪座桥?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数百年前,一位书生在蒙自的南湖苦读,他的妻子过南湖桥给他送饭。为了让饭菜送到后还是热腾腾的,这位聪明的女子携罐提篮带着鸡汤、肉片、米线等,到达再将食材放入汤中,因而得名“过桥米线”。

一碗热汤,千般滋味。蒙自市过桥米线协会会长刘雯琦介绍,近年来蒙自市深入挖掘过桥米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过桥米线的形式和内容,推进对外美食交流和商贸往来,持续提升蒙自过桥米线的知名度。

据统计,蒙自市现有各类米线经营主体2000余家,从业人员约2万人。当前,蒙自市将过桥米线产业纳入全市重点发展项目,成立蒙自市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构建了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串起了一条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产业链。据介绍,蒙自市将进一步挖掘美食文化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味蕾游”体验。
蒙自过桥米线
香飘万里
其中的奥妙
等您来一探究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部分图片来源蒙自市融媒体中心资源库
编辑:杜孟霓
-
玉溪市1名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据玉溪市纪委监委消息:玉溪市华宁县委副书记、县长戴吉国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来源:清风云南编辑:贺靖审核:钟玲终审:付晓海
时间:2025-07-07 16:55:00 -
烟火气是最稳的神
●钱红莉买菜,一向不爱去超市。喜欢早起,去路边摊,在那儿可以遇见童年滋味。什么是童年滋味?就是吃进嘴里甜甜的有机菜,是一日日见风长大的。城里路边摊,一般分布于菜场周围,老人拎着竹篮,一两把苋菜,五六只茄子,七八根黄瓜,水淋淋一路走了来。买卖双方,蹲在地上,一边话着农事家常,一边交讫,神情愉悦。慢慢的
时间:2025-06-29 13:06:00 -
肉食者“跪拜”,素食者狂喜!外国食客被中国烧烤香迷糊了~
面筋比肉还勾魂,鸡皮爆油香到跺脚,小饼卷出烧烤新高度……中国烧烤,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全世界的味蕾,更是被外国食客直夸“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看完本期视频,就赶紧把这份“滋滋冒油的快乐”加到你的美食清单上吧!总策划:吴晓虹监制:熊瑛项目统筹:张晨文案:马媛剪辑、制作:靳浩哲译审:曲畅 焦思
时间:2025-06-25 20:48:00 -
迪迩秀丨慢生活·新商机
在云南,生活可以很慢,市场却在加速变化。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一杯咖啡,装进了灵芝、三七花、姜黄和黄精萃取物等“养生配方”;尼泊尔颂钵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情绪按摩仪”;而康养旅行,正让“走出去”变成“慢下来”。看似小众的养生需求,正在形成巨大的消费新风口。从身体健康到精神疗愈,从产品创新到生
时间:2025-06-24 20:27:00 -
今年首个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发布
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6月19日18时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6月19日20时至6月20日20时,安徽西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湖南北部、广西西北部、贵州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预警区域涉及的县(市、区)见下表。其他地
时间:2025-06-19 19: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