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领跑”,他们为重大工程加载“神经系统”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人物小传】
姜德生,1949年3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等多个奖项。

姜德生(左)指导学生做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供图
光纤传感是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媒质,感知和传输外界被测量信号的新型传感技术。与在互联网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光纤通信不同,一些人对光纤传感的概念比较陌生。上世纪70年代,光纤传感技术出现不久,姜德生还是一名普通老师。凭借对技术的敏感,他察觉到光纤传感的重要意义:“光纤传感可以给工程建设加载‘神经系统’,让人们提前感知风险。”
多年来,姜德生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使光纤传感技术在我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从无到有,自主研发打破垄断
1978年,一场12级台风登陆广州,很多负责高层建筑位移监测的电子设备因受到电磁干扰而瘫痪。如何实现不通电监测,成为业界的关注点。
“光纤通信能抗电磁干扰,光纤传感肯定也可以。”姜德生想。光纤具有不带电、体积小、抗电磁干扰、抗辐射性能好等优点,同时还对温度、湿度、位移等外界信号十分敏感。只要通过测量光参量的变化,即可掌握光纤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
1979年,在一座简陋的实验室里,姜德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光纤风压计。光纤风压计在强电磁干扰中仍能正常工作,它获取的测试数据,为我国高层建筑风荷载设计标准提供了依据。
一个光纤传感产品涉及光敏感材料、光纤光栅、调制解调器等多种元器件,一些关键元器件当时严重依赖进口。姜德生需要从国外某公司采购一种关键元器件:“大约2万美元一支,一个小指头大小的东西,比黄金还贵!”当他提出批量采购可否得到更低价格时,该公司高管拒绝了:“全世界都买我们的。”
姜德生下定决心自己研发!经过3年攻坚,他带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同类元器件。后来,那位高管来中国找姜德生,主动提出按照原价格的1/3销售产品,姜德生拒绝了:“这个价格比我们自己做的还要贵上10倍。”
2002年,姜德生带队研制的“五类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与加工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他创新研发的“光纤高温传感测量方法与装置”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
多年来,姜德生与团队开发了7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国内光纤传感领域开始大批量使用国产产品。
从有到优,同台竞技赢得尊重
一条双孔隧道,一孔用姜德生团队研发的光纤传感产品,另一孔用国外某知名品牌的产品,谁的火灾报警响应更灵敏?
结果出人意料:姜德生团队的产品完胜,国外品牌主动退出竞争。
在火灾报警领域,早一秒报警,就意味着救援难度和灾害损失的降低。姜德生团队提出新的技术路线,不但响应时间短,而且率先解决了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世界难题。
2006年,陕西秦岭长达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工程进行招标。“当时火灾报警探测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业主不太信任国内产品。投标过程中,我们新研发的产品各种现场应用参数都优于国外产品。业主最终决定两家企业各铺设一孔隧道,同台竞技。”姜德生团队成员、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范典说。
投入使用3年后,国产光纤传感产品顺利通过验收,国外产品并不适合长距离应用,点火试验中从起火到报警的响应时间较长,无法通过验收。国外品牌主动撤出,另一孔隧道也全部改铺国产产品。
“只有产品性能更好,才能赢得同行尊重。”姜德生常对学生这么说。
多年来,光纤传感技术不断升级,姜德生的科研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内需求,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姜德生团队研发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运用在国家油库上,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春季,一座10万立方米大型油罐遭3次雷击后着火。它与十几座油库相连,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姜德生团队研发的火灾报警系统的应用,火花一出现便立即报警,避免了一场灾难。
2007年,凭借“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姜德生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截至目前,姜德生团队研发的光栅火灾报警系统应用在我国约两万公里隧道和90%的油库上。
搭建平台,助力培养融合人才
夜幕降临,湖北鄂州花湖国际货运机场依然热闹,每晚都有百余架飞机在这里起降。
“按照原方案,整个机场跑道计划布设约800个传感器。”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李明忠说,但在了解到姜德生团队的技术实力后,机场方面选择了新的建设方案。最终,机场以同样价格布设了5.3万个传感器,实现了机场跑道的智能引导、智慧运行。
这是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姜德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工业化生产出单纤超过10万个光栅传感器的产品,形成了大容量、高密集、高精度的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系统,并首次在机场跑道、地铁中实际运用。2019年,“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纤光栅制备关键技术与运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如今,年过七旬的姜德生依然往返奔波于实验室与生产一线。经过他的努力,刚成立时只有3人的研究小组和简陋的实验室,逐步扩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这是光纤传感与材料、信息、机电、土木、交通、安全应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带动了相关学科发展和多学科人才成长。在姜德生10多年的指导下,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联盟和傅正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于创新、立于应用、胜在交叉、贵在坚持、不懈追求”,这是姜德生对科研生涯的总结。他一直秉持这样的思路,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4.21 第6版
人民日报记者 田豆豆
版面责编:白之羽、康岩、刘涓溪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任彤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国家疾控局:“五一”假期前后传染病疫情平稳可控
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持续维持在90%以上、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推动多联多价和新型疫苗研发……我国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甲肝等疾病发病率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4月22日,国家疾控局介绍,进入5月,部分南方省份蚊媒传染病将进入流行季。其他传染病疫情流行趋势与既往同期相近。整体来看,“五一”假期前后传
时间:2025-04-22 18:35:00 -
87岁老人花3万多做血液净化能“见证奇迹”?当地通报了
近日,有媒体曝光,河南郑州一医院花36800元可“血液净化2小时见证奇迹”,此事引发关注。据报道,河南郑州孙女士87岁的母亲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郑飞医院血液净化科的“张主任”,她瞒着家人花费36800元做了一次血液净化治疗,想延年益寿。但孙女士却发现母亲做治疗的钱转到了“张主任”的私人账户上,怀疑这里
时间:2025-04-22 08:35:00 -
从“跟跑”到“领跑”,他们为重大工程加载“神经系统”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人物小传】姜德生,1949年3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光纤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等多个奖项。姜德生(左)指导
时间:2025-04-21 14:17:00 -
面对面丨6G时代中国如何领跑?邬贺铨谈互联“网”事
3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第77个成员,正式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今年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亲历了中国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全部发展历程。中国移动通信的崛起之路:从3G到5G的跨越邬
时间:2025-04-21 02:10:00 -
首场直播成功!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百城千幕,全国同启!
4月19日晚,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首场直播——原创话剧《林则徐》通过超高清直播技术,跨越数千公里,同步呈现在新疆、海南、哈尔滨等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家剧院、百余家影院和2所高校,惠及2.5万余观众。从新疆戈壁到海南椰林,千里之外的观众无需远行,即可在家门口的剧院、影院身临其境般
时间:2025-04-20 09: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