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白洋淀上,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打击日寇——“水上奇兵”雁翎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2:23:00    

图①:雁翎队使用过的提灯和用具。

图②:“大抬杆”信口点火处使用的雁翎。

图③:白洋淀航拍。

图④: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外观。

以上图片均为李兆民摄

夏日的白洋淀,芦苇摇曳,荷花绽放。

从白洋淀旅游码头启程,登上游船,向淀中驶去。水浪一层推着一层,芦苇荡一片连着一片。这美丽的水乡曾是一个坚强的堡垒: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里,一支英雄队伍——雁翎队在这里英勇作战,智斗敌人,守卫家园。

白洋淀,36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143个淀泊相连而成。抗日战争期间,这支由当地渔民与农民组成的英雄队伍,在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通过水上阻击战、端岗楼拔据点、冰上游击战等,与日军展开殊死斗争。

位于白洋淀景区文化苑内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是雄安新区最大的红色文化纪念馆。300多幅历史图片,200多件实物展览,生动再现了雁翎队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打击日寇的动人故事。

游船行驶10余分钟后,眼前的视野逐渐开阔,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映入眼帘,带领人们走进那段抗战岁月——

像大雁一样守卫家园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

步入纪念馆,一座主题浮雕震撼人心:数名队员或驾驶小船,或手持武器,穿梭在芦苇荡中。坚定的眼神、无畏的背影,严阵以待的队员们勇往直前,仿佛随时准备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雁翎队,诗意的名字里满是纷飞的战火。

1939年2月,日寇侵占了新安城(当时的安新县城)并以其为据点,不断对白洋淀水陆各主要村镇进行“扫荡”和“清乡”,惨无人道地屠杀人民。

令人悲痛的遗址照片,触目惊心的惨案统计表,展板前,不少参观者驻足停留,久久不能释怀。

“为弥补战争急需的铜铁和防范人民抗日,日本侵略者强令水区猎户交出铜铁及土枪土炮。”两张国画前,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何丹停下脚步,“这一年秋天,中共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等赶赴大张庄,召集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当地群众手中铜铁及猎枪的阴谋,并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就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

这些猎户,便成为后来的雁翎队队员。

为什么叫“雁翎队”?其一,猎户们常用火枪和土造武器“大抬杆”去打猎,为防止引火处被水打湿,就用雁翎堵住信口。其二,行围打猎时,小船行驶队形就像大雁的队形一样,总是按照“人”字形排列。

“大雁恋故土,就像你们保家卫国。”为此,时任县委书记侯卓夫为这支抗日武装起名为“雁翎队”。“雁翎队”就这样刻在了革命战争史册上。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在“雁翎队的创建”展厅,几名学生轻声吟诵着这首传唱至今的民谣。

展厅的一角,放置着一艘小船。这是雁翎队作战时曾使用过的“枪排”。“枪排”上架设着的两支“大抬杆”,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抬起。“长约2.5米至3米,‘大抬杆’前半截装铁砂,后半截装火药。点火后,铁砂、火药呈扇状发射,杀伤距离100—150米,50米近处可穿透人体或船板。”何丹说。

“它们十分坚硬,就像雁翎队队员们用自己的身躯和武器筑成的堡垒一样坚不可摧。”来自衡水的中学生曹林凯端详着这些“大抬杆”说:“我很敬佩雁翎队的神勇,队员们驾着小船隐入芦苇荡,用‘大抬杆’歼灭敌人,他们英雄无畏的身影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展板上,一张名册表写满了雁翎队队员的名字。几年间,雁翎队勇敢杀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多时达到150余人。观众纷纷感慨:“正义之师,正义必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智取胜、以少胜多

胜利靠的是战斗智慧,更离不开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

诗意名字的背后是战火纷飞的历史。长达6年时间里,雁翎队与日军交战70多次,击毙俘虏日伪军约100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取得不俗战绩。

让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原馆长张奇元印象最深的一场战斗,就是“痛打包运船”了。

1943年秋,日寇租用100多只货船组成包运队,在天津装上大批军火、被服等军用物资,准备通过大清河运往保定,以支援他们在太行山区的“扫荡”。

雁翎队获悉情报后,决定伏击包运船。

“那一次,雁翎队队员提前埋伏在王家寨和赵庄子之间的苇塘里。等到包运船开来,队长郑少臣一声枪响,战斗打响!”张奇元讲述着当时的惊心动魄,“毫无戒备的敌人慌忙还击,队员们跃上敌船,夺过敌人的机枪,一阵猛扫,压倒了敌人。”

这次战斗,雁翎队牺牲3人,敌人却死伤过半。队员们还缴获了轻重机枪各一挺、步枪百余支和几十船的军用物资。

以少胜多靠的是战斗的智慧,更离不开队员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张张老照片刻画了当时的艰难与困苦——

近10名队员隐蔽在水里,嘴叼芦苇秆、头顶荷叶,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让敌人防不胜防。

冬日天寒地冻,淀水结冰、芦苇收割,队员们爬冰卧雪,自制“冰床”为冰上作战工具,在白色的冰淀上坚持对敌斗争。

…………

“最艰苦的时候是1942年。为了躲避敌人的‘大扫荡’,雁翎队队员们隐藏在芦苇荡中,足足待了80多天。”沿着展线行至一首民谣前,张奇元停下了脚步。

“天当被,地作床,芦苇是屏障。喝的淀中水,吃的人民粮!咱是人民子弟兵,打败鬼子保家乡。”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当时的场景。

来自衡水的参观者曹志红湿了眼眶。“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雁翎队队员们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书写了‘水上奇兵’的传奇。”

这个暑期,曹志红专程带着几个孩子来到白洋淀探访红色足迹。“实地参观感受后,我想孩子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好我们的革命精神。”曹志红说。

“妈妈,快看,雁翎队真聪明,把敌人都打跑了!”在“端岗楼拔据点”展厅内,7岁的刘芊伊趴在模型展示柜前,仔细地聆听着雁翎队队员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智取岗楼锄奸的故事。“智勇双全,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刘芊伊的母亲关颖对她说道。

纪念馆内,红色故事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雁翎队的故事虽随着岁月远去,但队员们留下的精神火种在这里代代传承。”来自山西的参观者李梦轩说,“如今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雁翎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精神,不怕风急浪高、无惧各种挑战的昂扬斗志,更需要我们传承。”

白洋淀英雄多,个个都是嘎子哥

讲好雁翎队的故事,讲好白洋淀上不朽的传奇

行走在纪念馆中,观众在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战斗事迹的文艺作品前驻足。“很多文学篇目记忆深刻,不少人物形象十分熟悉。”曹志红说,比如作家孙犁创作了《荷花淀》《芦花荡》《新安游记》等;新闻工作者穆青,三进白洋淀,写下3000多字的报道《雁翎队》……

在众多作品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文学经典《小兵张嘎》。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戴着草帽、身穿白褂,在白洋淀上和敌人斗智斗勇的“嘎子哥”,是无数人童年里难忘的小英雄。

“小兵张嘎不是某一个人,他是根据所有雁翎队队员塑造出的形象。”何丹介绍,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探寻“嘎子哥”的足迹。

刘芊伊就是读完《小兵张嘎》后,慕名来到这里。“聪明活泼又勇敢的小兵张嘎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趁着孩子兴趣正浓,关颖便赶紧带她来到白洋淀。

“白洋淀英雄多,个个都是嘎子哥。”张奇元说,不光雁翎队队员,白洋淀的男女老幼都是英勇的“嘎子哥”,他们和八路军鱼水情深、共同战斗。

妇女们组织起来缝制军衣,儿童站岗放哨传递信息,群众为伤员送水送饭……“在抗日战争中,白洋淀人民全力支持雁翎队抗日斗争。他们破冰捕鱼、护送伤员,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雁翎队,作出了很大贡献。”张奇元动情地说,“军民一心,何惧外贼。”

退休多年,71岁的张奇元对纪念馆有着尤其深厚的感情。展馆里的许多故事,都是他带着人走遍白洋淀、走访老队员一点点挖出来的。“雁翎队以少量牺牲换来了最大胜利,是白洋淀上不朽的传奇。讲好雁翎队的故事,是我的使命。只要身体允许,我将一直讲下去。”张奇元说。

正午时分,太阳高照,白洋淀的天空更明亮了。美丽的水乡里,这股红色热血流淌至今,生生不息……(记者 邵玉姿)

相关文章
  • 白洋淀上,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打击日寇——“水上奇兵”雁翎队

    图①:雁翎队使用过的提灯和用具。图②:“大抬杆”信口点火处使用的雁翎。图③:白洋淀航拍。图④: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外观。以上图片均为李兆民摄夏日的白洋淀,芦苇摇曳,荷花绽放。从白洋淀旅游码头启程,登上游船,向淀中驶去。水浪一层推着一层,芦苇荡一片连着一片。这美丽的水乡曾是一个坚强的堡垒:80多年前的烽

    时间:2025-08-24 12:23:00
  • 香港,不曾忘却的抗战记忆|烽火长歌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抵抗仅持续18天,驻港英军投降,香港沦陷。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里,是谁在坚持抗日?书写了怎样的英雄史诗?如今,这段历史又是如何被悉心守护的?新华社四集微纪录片《香港,不曾忘却的抗战记忆》,带你跨越时空,重温那些动人心魄的香江传奇。1941年12月,日寇踏过深圳河

    时间:2025-08-23 19:43:00
  • 他的最后影像,在山体垮塌前转移群众的路上

    “快走!”这是汤伟鹏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8月6日,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山体突然垮塌,治保队员汤伟鹏与同事们挨家挨户敲门,紧急转移疏散群众。房屋开始坍塌时,汤伟鹏用尽全力将同行的彭志良和张桂财推向安全区域。山体垮塌最终导致7人遇难,其中一人就是35岁的汤伟鹏。山体垮塌前汤伟鹏在转移群众的路上,这是同事

    时间:2025-08-19 11:10:00
  • 农民作家徐耀良:以一生光阴传承芦苇荡里的红色记忆

    阳澄湖畔,风拂芦苇。八十载春秋流转,一位老人以脚步丈量烽火旧地,以笔触复活英雄血脉,以乡音播撒红色火种。他,就是沙家浜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徐耀良——用一生践行“收集、整理、传承红色文化”誓言的芦苇荡“红色记忆守护者”。矢志不渝,“铁脚板”追寻红色足迹阳澄湖畔的芦苇荡,曾是烽火年代的天然屏障,见证过新四

    时间:2025-08-13 20:56:00
  • 林诗栋、孙颖莎分列男女单头号种子,世乒赛种子名单公布

    2025多哈世乒赛倒计时10天,“ITTF国际乒联”发布男女单前五号种子名单。位列女单前五号种子的国乒队员:孙颖莎、王曼昱、陈幸同、王艺迪。位列男单前五号种子的国乒队员:林诗栋、王楚钦、梁靖崑。一起为国乒加油!来源 | 央视新闻

    时间:2025-05-07 22:10:00